*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徐奇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60s要点速读:
1、今年房地产行业,可能的结果是强政策弱表现,很难回到过去,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引擎,它对经济的拖累能够减少一些就是不错的。
2、消费和投资具有一致性,我们不能把这两者割裂来看,它不是对立的关系,更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消费本身也是最终的目标,为什么要经济增长呢?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就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个过程就是扩大消费、扩大内需的过程。
正文:
我认为今年5%的GDP增速肯定能够达到,甚至可以争取比5%更高的经济增速。从结构上看,大家也有比较强的共识,内需比较强,外需相对较弱,出口方面可能会经历一个下调的过程。
下面我想谈谈内需是靠投资还是靠消费,这部分争论也较多。我比较倾向于消费,维护消费者信心。分解来看,如果靠投资,投资的三大支柱,一是基建,基建投资在2022年非常给力,名义增速在10%左右,今年在基数这么高的情况下,还要加力,而且是加速度的加力,才能让基建增速更高,拉动增长更快,所以难度比较大。二是房地产行业,可能的结果是强政策弱表现,很难回到过去,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引擎,它对经济的拖累能够减少一些就是不错的。三是制造业投资,2022年全年总体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比2021年下降1.9个百分点,这说明工业制造业存在一定的产能冗余,空间是增加的。分行业看,产能利用率上升或比较稳定的行业都属于上游的矿采选业、石油天然气等与能源大宗商品相关的,这是去年整体的行业背景。而且和财政结合起来,空间上也是山西、陕西等省份的财政状况相对好一些。所以,从工业行业细分来看,剔除掉上游的矿采选业、石油天然气行业,剩下的真正的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会明显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平均看是1.9%,剔除掉这些稳定的行业以后,产能利用率下降幅度较大。制造业投资在2023年能否走强,有几个不利的因素:一是产能利用率,特别是制造业明显偏低,二是从出口来看,外部市场需求也不太乐观,接下来要取决于消费反弹力度有多大,包括基建地产行业的投资消费力度有多大。所以,制造业投资在2022年表现比较强,基数比较高的情况下,会得到内需反弹的支撑,但由于外需减弱以及产能利用率的因素,也面临一些风险。
另外比较重要的就是消费。总体2022年消费被压制,甚至社零都负增长了,这样低的基数,2023年消费反弹值得期待,但目前消费也面临几个风险点,从我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和政府相关的就业和收入的信心,另一类是和市场相关的就业和收入的信心情况。和政府相关的,很大的群体就是公务员,现在我了解到的情况,中部典型的省会城市、还有东部地区发展不错的城市,这些地区的公务员收入在疫情前开始有所调整,当时是因为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向全国平均水平看齐,共同富裕的考虑,但在疫情冲击下的过去三年中,地方财政确实非常困难,地方政府财政结余锐减,它已经影响到地方公务员群体的收入。公务员收入是一个基准参考线,一旦公务员收入出现下降,参照公务员收入标准的事业单位,这些人群的收入也会受到影响。这两个群体,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收入在一般地方都占有相当比例,它会进一步传导到其他社会群体。大家都想公务员、事业单位都是吃国家财政饭的,收入相对稳定,如果他们的收入都出现一些预期信心受到影响的话,其他的社会群体也会有一些担心。所以,要遏制住这种趋势,如果消费经济循环重新打通了,市场活力增强了,地方政府的税源应该会有改善,所以激活地方经济活力是一方面。
第二个是和市场相关的就业和收入信心。一是外部需求的不景气,外贸行业受影响比较大,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会受到影响,会有一部分就业消费者信心受到影响。
二是过去疫情三年期间,导致很多市场主体被淘汰出清,但这种淘汰的过程和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不一样,市场机制优胜劣汰资源是优化配置的,但过去三年的疫情导致了一些市场主体的困难,有的还在苦苦坚持,有的已经退出了,这些人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不是他的错,是不可预期的因素导致的,是一种灾难的冲击。我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非常好,给市场释放信心,特别指出要给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平等的待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是非常好的信号,但在过去三年疫情发生过程中客观看到一些现象,受到疫情冲击资金链出现问题,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肯定不是国有企业,但对民营企业——纯粹市场主体是最容易出现问题,最脆弱和薄弱的一个环节,所以在疫情冲击下,它不但不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甚至会是对民营企业优先淘汰的冲击。所以,在这种冲击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对民营企业有额外的帮助,包括个体工商户,这些“伤痕效应”能否及时修复,如果这个伤疤几天就好可能很快就忘记了,但如果这个伤疤需要一年、两年才好,那可能会一直记得,记忆会更长一些。所以,我们要重视现在这个窗口期,在经济正常化重启过程中,尽快把消费者和个体工商户、小业主的信心重塑起来。
回过头来,2023年经济靠投资还是靠消费,一种观点认为要靠消费,今天已经讲的比较多,要刺激消费者信心。另一种认为,消费不能提高潜在增长率,它只是消费行为,最后要靠投资增加要素投入或技术进步才能提高潜在增速,才能做大蛋糕。其实消费和投资是具有一致性的,我们不能把这两者割裂来看,它不是对立的关系,更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消费本身也是最终的目标,为什么要经济增长呢?经济增长最后发展目标就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这些问题,我们肯定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个过程就是扩大消费、扩大内需的过程。所以,消费是一个最终目标,投资增长最后都是为消费来服务。同时,消费和投资具有统一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在双循环过程中经常提到经济可以分解为生产、消费、流通、分配,这四个环节断掉一个都不行,如果消费不行生产再多只会造成库存,只会产能利用率下降,现在我们已经出现产能利用率下降的过程,所以消费实际上成为双循环过程中的一个短板。而且消费和投资可以互相促进,比如刺激新能源车的消费,这个过程中消费增加了,同时也让新能源车的生产企业的预期改善,投资增加,所以,投资和消费也看到它是相互促进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政策一定要时间上前置、力度上给足,在经济重启的第一时间,要把市场信心的第一把火点燃起来,推动良性循环。
(整理自徐奇渊于2023年1月19日在“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3年1月)——修复预期加强的中国经济与资产负债表演化”上的发言,未经本人审定。)
网易财经智库(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网易财经智库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