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
文·摄影/本报记者 梁喜林
她先后担任过丰镇市公安局新城区派出所责任区民警、行政内勤、户籍内勤和副所长;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13.5平方公里的辖区里留下了辛勤工作的足迹;她心系群众,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所热爱的公安事业—她就是丰镇市公安局新城区派出所副所长兼户籍内勤李晓燕。
制作居民联系卡
在丰镇市公安局新城区派出所,记者见到了李晓燕。现年37岁的李晓燕举手投足间透着一种成熟、质朴的美,谈话间她脸上总是挂着阳光般的笑容。
1998年7月,从内蒙古大学毕业的李晓燕进入丰镇市公安局新城区派出所,成为一名责任区民警。从此,李晓燕一边钻研业务知识,一边接待来所办理户籍的群众。就这样,她一干就是15年。15年来,她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公安民警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鱼水深情。
“良好的警民关系,靠的是双方自然的融合,良性的互动。要当好民警,需要你熟悉群众,更需要群众熟悉你。为此,我主动制作了联系卡,上面写有我的电话号码,并利用入户核对户口的机会,将卡片发放到居民手里,我还向居民宣传防盗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辖区入室盗窃案件和盗窃自行车、摩托车案件的发案率大幅下降。”李晓燕对记者说。
据统计,今年以来,李晓燕累计为群众办理各类户口1万余人次,受理二代居民身份证4000余人,查找户籍资料并出具各类证明5000余人次,日均接待群众电话咨询、窗口询问60余人次,为群众提供人口信息查询服务500余次。
群众眼里的热心人
虽然工作繁杂、量大,但李晓燕却干得游刃有余。在群众的印象中,李晓燕是个“热心人”,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燕子”。提到这个称呼,李晓燕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多年来,李晓燕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将群众需要办理的各种手续、程序制成小卡片,放在显眼位置,方便群众拿取。在警务监督栏和警民联系卡上,她的电话号码始终不变。李晓燕说:“只要有群众预约,我从来就没有拒绝过。”
记者问她:“每天接到那么多电话,提供那么多人口信息查询,你有没有感到烦呢?”李晓燕笑着说:“我现在心特平静,通常是一边办户口,一边接群众的电话,从来没情绪,不感觉烦。”
2012年,来派出所办理分户手续的一位群众在网上留言评价李晓燕:她从始至终的微笑,使我们灰暗的心情一下子明亮了许多,是她用爱心、诚心、耐心接待每一位办事群众,使新城区派出所的户籍窗口洒满了爱的阳光。
记者追问:“你曾经有调回丰镇市公安局的机会,毕竟在机关工作的条件要好于基层派出所,你为什么选择放弃?”李晓燕不假思索地说:“我认为在这儿与群众打交道挺好,老百姓那种淳朴的感情令人起敬。他们来所里办事,不是给你抓把瓜子,就是带把枣,这种感情很真。”
工作得到认可最开心
“每当面对群众不理解,或者因民警工作出现错误给群众带来不便的时候,我心里感到特别难受。但只要你跟群众推心置腹地讲道理,多犟的人也能被说服。”李晓燕告诉记者。
2010年10月的一天,李晓燕正在办公室接待群众,突然闯进来一位老大爷,对着她大声喊:“你们怎么把我的名字弄错了,我连医药费都不能报销,你赶快给我把名字改了。”李晓燕听后,劝大爷不要着急,慢慢把事情讲清楚。原来,大爷生病住院时,住院手续上填写的姓名与户口簿上的姓名同音不同字,导致医保不能报销医药费,因此大爷要改名。
在得知事情的经过后,李晓燕耐心地告诉大爷,如变更姓名需要提供材料。但大爷说,他身边没有子女,自己年龄也大了,身体不好,不方便办理。李晓燕听后二话没说,答应给大爷办理。通过李晓燕的协调,大爷的医疗费最终也随着户口的变更而得到报销。大爷高兴地逢人便说:“要不是这闺女,我东奔西跑去办手续,这把老骨头早就散架了。”
今年4月中旬,新城区三井宫街居民张某拿着户口簿来到派出所,要给1999年出生的女儿办理二代居民身份证。李晓燕接过户口簿在微机上查询,发现张某孩子的户口未入微机。张某一听顿时变了脸,语气生硬地说:“我在2002年就给孩子上了户口,你们为啥没给录入微机?孩子马上要考高中入电子档案了,误了事,我跟你们没完。”面对情绪激动的张某,李晓燕微笑着耐心地解释。经过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张某终于平静下来,表示尽快配合补办材料。在李晓燕的努力下,这件事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
“因为工作忙,我几乎不去逛街,参加工作后也没去过外地。从小,父母教育我说,公家的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李晓燕说,她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她做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领导的认可。
【个人简历】
李晓燕,女,1976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丰镇市公安局新城区派出所副所长兼户籍内勤。连续8年被丰镇市公安局评为“先进工作者”,2012年被丰镇市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