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口就来的典故和背景,总能将诗歌背后的意义深化。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春节的时候,悄无声息地,一档央视的综艺火起来了。
没有竞争激烈的比赛模式,没有剪辑后才形成的“爆点”,只有一首首旧词新曲和充满知识点的点评——《经典咏流传》赚足了口碑,豆瓣评分高达9.0,很多人都说,这是“央视教人做人系列”。
每次节目播完,都有一段刷屏的视频。最新一期里,毛不易和廖俊涛两人演绎李白的《月下独酌》,只想让人单曲循环。
赞美之词说尽,可其实,这档节目并不完美。
仔细看过后又会发现,正是这种不完美带来的希望,更让人觉得欣慰。
明星与大师撑足场面
最新一期的节目里,一开场,可能让人有重回春晚现场的错觉。
演员王迅在一群扮演大鹅的孩子中间唱《咏鹅》,可能是因为对这首诗太熟悉了,反而让人觉得唱出来有点“用力过猛”。
就像第一期节目里,节目组造足了声势,选来王俊凯做开场传唱人。
儿时朗朗上口的诗词里,蕴藏着治愈拖延症的精神力量。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颜值爆表,曲调洗脑,还有高端的机器人伴舞。
可唱完之后,王俊凯明显在照稿子念的“感悟”,多少都让人觉得有点失落。
在一开始就觉得想放弃的时候,耐心就比较重要了。更值得看的戏在后头。
节目组请的明星传唱人,有演员,实力派歌手,更有大师中的大师。
可他们是谁,身份如何,在这个舞台并没显得那么举足轻重。
一切光芒,都留给了诗词歌赋。
流行歌手倾尽活力和能量,给诗词塑造新的灵魂。
谭维维唱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结合戏曲元素演绎中国文人的风骨。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用别人夸赞,把人格留在世间就足够了。
黄绮珊的一曲《定风波》,唱出苏东坡的旷达与勇气。
苏轼活了65岁,其中有12年都处于被流放的状态。但他却是诗人、艺术家、美食家,好像拥有一切世人想拥有的美好。
在最苦难的时候,他却写出最璀璨瑰丽的诗词,用勇气直面人生的无奈。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黄绮珊唱完说:“人生就是这样的,无论处高、处低、处贵、处贱,你要感谢你过去的光荣,也要感谢你过去的苦难。”
节目组还把从博物馆借出的曾侯乙编钟复制件搬到舞台上,配以龚琳娜的一曲《离骚》,仿佛让人置身宫廷之中。
听到的那一瞬间头皮发麻,久久不能跳脱出音乐的氛围。只是恍然觉得,如果高考之前听到了这样的曲子,何愁背不下来《离骚》?
沉睡了2500年的“王者之音”,有力地击在现代人的心头。
编钟是老古董,站在台上的,也有古董级的大师。
上世纪90年代,杨洪基凭《滚滚长江东逝水》红遍大江南北,时隔多年,他与王晰合作重新演绎这首经典。
或是演唱者加入的新感情,或是当时是少年的听众早已成长,岁月的打磨让歌曲增添了一分人生的况味。重听这首歌,也都让人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撒贝宁说,“经典就是在任何地方,只要他一出现就是标杆”。
与《三国演义》同为观众心中永恒经典的,还有87版《红楼梦》。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歌曲的原唱陈力在现场重新演绎《枉凝眉》,清透婉转的嗓音一出,让人不由得心头一颤,贾宝玉和林黛玉那凄婉的爱情故事再次浮现在听众脑海。
满腔惆怅,无限感慨,都融在词曲里唱尽了。
台湾音乐巨匠胡德夫,将一首流传千年的古谣《来甦》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合,唱尽了思念的惆怅与惘然。
震撼,震撼,还是震撼。
前段时间刚刚离世的余光中先生,生前曾这样评价学生胡德夫:“在他的体内,仿佛有一只巨大的、充满了生命力的风箱。”
当胡德夫这次在央视的舞台上唱起《乡愁四韵》,他动情地说:“我向在天的老师,再一次告诉他,这大地,我来过了。”
明星与大师们动情的演唱与演奏中,古代诗词中的情感似乎都凝成了实质,沉淀在听众心头。
素人也毫不逊色
如果说,节目选用明星撑场面是种“巧”,那素人的存在,就是在用“真”,直来直去地叩击人心。
支教老师梁俊和他曾经的学生们一起带来的《苔》,惹人泪目。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雁声依旧在 年少时对白
耳边声犹在 如风暖心怀
2013年,梁俊与妻子决定以支教的方式庆祝新婚。
他们辗转来到石门坎新中小学,那里没有网络,没有洁净的水,只有充斥着湿气的被子,有跳蚤,还有一个个眼里充满稚嫩、恐惧的孩子。
一开始,从未有过教学经验的梁俊并未获得孩子们的认可。长期的贫困和不幸,让胆小怕生扎根在孩子们心中。
梁俊自己也是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孩子,他最明白孩子们寻找的是自己生命的价值。
因此,他想改变的是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变得大胆、自信,能勇敢微笑。
他说:“我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是它们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他们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
于是他学着将古诗词谱曲,让孩子们唱。
教孩子唱《苔》,给他们自信与争取光明的力量;教孩子唱《秋思》,让他们学会面对别离与思念。
场上全身心投入的孩子们,音乐一停就哭了。
再次重逢在舞台,孩子们用美妙的歌声诉说着自己的改变,用泪水表达对梁俊的思念与感激。
清澈的童音,直指人心。那是简单,却需要用心倾听的声音。即便没听过其中的故事,也会让人流泪的声音。
除了纯粹的师生情,还有“学界素人”带来的感动与震撼。
93岁退休教授潘鼎坤是个“网红”。他的学生中,有年轻人,也有同样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们看着潘教授振臂高呼,“把中国真正的宝贵的文化,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
可对诗词着迷的潘鼎坤,是位数学教授。
老先生说,“数学和诗是一对双胞胎。数学是一种语言,它表达的是自然发展规律的诗歌;而诗歌(这种语言)呢,是表达人内心世界的感受。
爱诗词,爱音乐,无关身份。你是谁,就能看到诗歌的哪一面。
还有中科院半导体所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陈涌海。他是入选了中科院百人计划的科研人士,也是窦唯的吉他手。
同时,也是个“网红”。一次他在雕刻大师钱绍武家里演唱摇滚版《将进酒》的视频,火爆网络。
此次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再次演绎,从撒贝宁的表情上,就能看出那曲调有多感染人。
节目中,陈涌海没多说话,可演奏时忘我的沉醉,和众人夸赞时一丝淡淡的微笑,都莫名的意味深长。
诗歌给人带来的魅力,还能更大一些吗?
感动之外瑕不掩瑜
看了四期,也没太明白嘉宾和观众“点亮红心”重点何在,更只能遗憾,节目还是少了些自在的发挥,传唱人和嘉宾的互动略显生硬,“预设”的痕迹过于明显。
其次,也不是每首歌都好听,难免有弄巧成拙之感。
但即便如此,对于这档综艺,还是讨厌不起来。
节目中的四位鉴赏嘉宾,有学院派的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也有主持人曾宝仪,歌手庾澄庆。
看起来平淡无奇,甚至有些“大杂烩”,但这样的设计,却在巧妙地埋下伏笔。
在每段歌曲后,最出彩的要数康震和王黎光的讲解。
康震评《明日歌》,说明代的“天才”钱福之所以写出了这样的感悟,就是因为尝到了说到做到的甜头。
“人生就是这样,你越阳光,你就更阳光,你更阳光,你就是阳光。”
评《天净沙·秋思》,说“这种思念其实不止是一种愁,更重要是一种常念常在心,不管我们走多远,我们都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王黎光听了毛不易和廖俊涛演唱的《月下独酌》,说想起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伯牙是琴者,子期是欣赏者,二者的欣赏与表达,才形成了“知音”二字。子期病逝,伯牙就破琴绝弦,再不演奏。
张口就来的典故和背景,总能将诗歌背后的意义深化。
加上主持人撒贝宁一如既往恰到好处地放飞自我,曾宝仪和庾澄庆也帮着渲染气氛,节目中既有通俗,也有深刻。
《经典咏流传》还原了诗词原本的样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用一个个传唱人经历与诗词的共同之处,让观众感受到诗词的深刻意义。
“原来这世上,我不是孤身一人。”
看得出节目组在选择嘉宾、传唱人时,在综合诗歌风格时,都力求全面。过于全面的风险是弄巧成拙,相对来说,但这档综艺对此的把控程度,已经很让人欣慰。
与以往大肆渲染故事主人公的苦难、赞扬那些无私奉献的楷模不同,这档节目不想用泪水感动观众,而是让人在诗词中突然顿悟。
这种感动非但不廉价,反而十分珍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大概就是这样的体悟了吧。
思想家钱穆说,“我们不必要想自己成个文学家,只要能在文学里接触到一个较高的人生,接触到一个合乎我自己的更高的人生。”
当我们怀着同理心走近古人的生活,就能在诗歌中透视穿越时空的生命意义。
能让人因纯粹的诗歌而感动,这就够了。
谈心社,这是20多岁年轻人深夜谈心的地方。微信搜索“谈心社”关注我们,倾诉你的故事吧。关注公众号谈心社,回复关键词“经典”,查看文中经典咏流传歌曲合集。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深夜谈心 彼此相遇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