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根竹子的智慧玩法)
1月10日,在黔东南州黎平县德顺乡,只见村村寨寨均是秀美竹林、竹海绵延,处处呈现着竹业兴旺、竹农富足的火热势头。
德顺乡竹林秀美、竹海绵延。
位于德顺乡平阳村的黎平县利华竹产业加工厂,只见运输车辆络绎不绝,生产车间里机器隆鸣,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加工生产着各类竹制产品。
正在运输竹产品的作业车。
“现在,几乎供不应求。厂里固定上班的工人有37人,平均工资达到了4800元左右。” 利华竹产业加工厂负责人潘小华说。
2011年3月,外出务工多年,累积足够经验的潘小华在政策与市场双向支持下,反哺家乡、兴办竹厂,从开始的小作坊扩大到现在的规模加工厂,不仅将家乡的好竹子打造成竹筷、竹签、竹棒等产品,远销长沙、昆明、佛山等地,还有效助力了家乡父老乡亲收入水涨船高。
正在赶制生产环保竹筷的工人。
“一根竹子,从山上下来,运到厂里后,先提取鲜竹沥,再将竹子研磨,最后加工成日用产品,通过‘以竹代塑’,既环保又健康。”潘小华说,目前,该工厂平均每天所需竹子500余根;2023年,全年加工竹子7000余吨,创收达800余万元。
作为贵州省生态乡镇、森林乡镇,德顺乡森林覆盖率达83.75%,境内的太平山国家森林公园更是黎平县面积最大的楠竹基地,全乡楠竹面积达4.2万余亩,这里60%农户都有5亩至100亩不等的竹林。
如何充分利用家乡竹林资源,破解绿色发展致富密码?
德顺乡坚持党建引领,巧借政策利好,明确了以林下经济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流转楠竹林地进行精细化管理,千方百计为竹企业纾困解难,并围绕竹农,做好竹林管护、笋子采挖等各项服务措施,不断健全竹产业链条,全面提升竹林利用价值,实现了环保和致富同频共振。
当地群众正在采挖竹笋。
“我们乡竹林资源丰富,竹子长势快,每年都可以采伐,每年林农出售楠竹收入约900万元。” 德顺乡林业站站长石远鹏告诉记者,从2014年起,德顺乡先后在8个行政村修建了53条产业路,里程共计达到114公里,覆盖全乡1.72万余名群众。
产业路通了,不仅盘活了全乡竹林资源,还串联起生态环保与脱贫致富的闭环,一场以竹子为主角,用“竹+”助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持续上演。
因竹而生,以竹致富。打“竹”意的张鲁村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组织方式,在村里置办春笋加工厂,竹产业风生水起,每年加工春笋160余吨,持续带动131户脱贫户增收创收,有效助力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30万元。
挖好的新鲜竹笋。
“春季,几乎全村出动,一天挖3万多公斤鲜笋,村里的加工厂每年累计收购鲜笋20万公斤左右,制成笋干15万公斤,产值在100万元左右。”张鲁村党支部书记张超说。
如今,一根根曾用于红军扁担、做过革命火把的竹子,不仅成为当地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法宝,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叩开了传承非遗技艺的心门。
“现在一根竹子一般能卖到9至10块;一个竹篓,小的竹篓卖30,大的竹笼卖70不等。”平阳村村民吴宗斌虽已耄耋之年,但身体十分硬朗,编织竹品更是满腔热情。
耄耋老人拾起竹编技艺,创造财富的同时传承文化。
每逢空闲,就到自家竹林选竹、砍竹、锯竹、劈竹、编竹,平均三天能编织两个竹产品的他不仅依靠勤劳双手创造财富,还通过竹编技艺引得广大客商及年轻人切身感受到传统竹编技艺的魅力,他说,“以前红军长征经过德顺用的扁担、簸箕等都是当地的竹编,我们传统技艺不能丢啊;只要还能动,就继续编,教年轻人编。”
竹原材料、粗加工、精加工、成品销售……如今,在德顺,一根竹子,已衍生出了竹食品、竹筷、竹炭等产业链,当地的粗加工竹材料还作为构造材料畅销海内外;全乡竹类加工作坊已有1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2023年,全乡楠竹加工量2.8万吨,产值超过2000万元,其中仅春冬两季鲜笋产值110万余元,竹笋加工产品产值700余万元。
竹食品产品。
“目前,我们侧重竹下经济,如食用菌、中药材、养蜂、养鸡等,将竹下经济、竹子的加工利用等形成闭合产业链,把这些一、二产做实后,再依托我们的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竹林旅游、竹林康养和竹林碳汇等第三产业,打造‘一寨一山’红色记忆乡愁走廊,红色生态文化创意小镇。”德顺乡党委副书记王万福告诉记者,目前,全乡依托竹资源发展林下产业,已建成千亩林下产业示范基地3个,全乡林下经济生产总值达3668万元,覆盖群众1360余户,助农增收1100余万元。
竹制工艺品。
从养家糊口到可持续增收创收,德顺乡的竹产业不仅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展示和美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窗口。
“我们竹资源丰富,竹文化深厚,有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的巨大潜力,竹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有无限可能。”王万福说,下一步,德顺乡将全竹利用,不断引进优良企业,继续延伸产业链条,做“竹”产业文章,以“竹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用“竹智慧”助推乡村振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刘娟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