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强信心 开新局 看怀化丨因地施策 乡村各美其美)
编者按:强信心、开新局, 看怀化!新年伊始,1月16日-19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台以及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红网等20余家中央、省级媒体走进怀化,聚焦怀化国际陆港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感受怀化强劲的发展脉动、独特的乡土民风。
本篇聚焦怀化乡村振兴。
红网时刻记者 杨伶霞 怀化报道
自党中央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今年已经迎来了第四个年头。三年多来,怀化乡村振兴情况如何?1月16日-19日,采访团一行先后来到洪江、会同以及溆浦等地,看村容村貌,观乡风乡情,听当地百姓述说近年来的变化。
岁末年初,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做着准备。打糍粑、杀年猪、磨豆腐成为了这些天乡村最具年味的事。尽管天气寒冷,在溆浦统溪河镇枫香坪的枫香瑶寨,仍能看到不少游客,只为来这里感受传统年味。
距这里约十分钟车程的雁鹅界古村落,村内古屋古道保存完好,古风古俗沿袭至今。19日上午,采访团一行来此,同游客一道看非遗陈列、打铁、弹棉花,逛非遗集市、看蚕灯,一路目不暇接,当天,溆浦县文联(书协)还特地摆起了摊子,书法家们挥毫泼墨,为游客们写春联,送“福”字。
近年来,得益于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的开发,坚持深挖当地文化,培育出阳雀坡腊八节、雁鹅界非遗集市、非遗出海、花瑶喜宴、雪峰山丰收节等一系列经典品牌,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2023年,接待游客152万人次。村子搞旅游,当地村民也跟着受益。目前,雁鹅界古村落约80%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依托当地的民风民俗或山水资源,怀化很多乡村都在探索“+旅游”的发展模式。
17日,采访团来到洪江市三里村时,大家纷纷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村子依山傍水,虽坐落在深山,但村落所在地却平坦开阔。青墙白瓦,干净整洁。当天,三里村传统侗家民俗文化活动在这里举行,四周挂满了红绸带,浓厚的新春气息扑面而来。
三里村地处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面积约9.89平方公里,素有“海上侗寨”美名。全村系托口电站整体移民村,下辖22个村民小组,有1642户5060人,有六成是侗族。近年来,洪江市立足村情村貌,因地制宜,将其纳入湘黔两省战略合作清水江旅游新通道和湖南省大湘西“古城商道”精品旅游路线上的节点,积极探索库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路子,通过采取加大对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等举措,助推该村旅游产业和库区生态保护双赢发展。
乘着村里旅游发展的东风,51岁的易小莲成了村里侗寨歌舞群发起人,目前已吸纳当地村民四十余人,主要负责为来村里的游客表演,每年大约演出200多场。
当然,除了发展旅游外,怀化很多村当前还是以农业产业为主。
黔阳冰糖橙作为洪江市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距市治黔城4公里的茶溪村,村党委抢抓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机遇,在黔阳冰糖橙产业发展上做足文章。全村现有柑橘基地近10000亩,年产“黔阳冰糖橙”300—400余万斤,有5个专业合作社和2个果业公司,全村几乎家家户户培育有柑橘园,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
张荣龙是村里有名的种植大户,近年来将基地扩大到了500余亩。种植了四十多年柑橘的他,对柑橘有很深的情怀。据他介绍,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自己每过几年就会引进新品试种,试种成功后再将经验分享给其他种植户,但不管市场如何火爆,自己都会留200余亩,作为保护传统品种。
在茶溪村村部的电商直播间里,一张长桌上摆满了约八九种大小、颜色各异的柑橘。张荣龙介绍,从左至右分别是这些年不断培育的新品种。最新的是这两年从重庆引进的阳光一号橘柚。因为还在试种阶段,目前产量不多,只有几百斤,但因为果子品质好、风味佳,市场上供不应求。
在会同,若问乡村振兴中有什么好的探索,大家一定会说是由黄旗、胜溪、茶冲、上坊、堡子共同探索的“五村联创”。这个一年多以前发轫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层治理模式,现在已经延伸至组织、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各方面。
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如何打好联创“持久战”并做出影响力?堡子镇党委书记唐和平介绍,会同的乡村智理平台功不可没。通过这一平台,对村民的行为实行科学分类和清单管理。科学分类即把村民的行为分为“正面行为”和“负面行为”。而清单管理即首先通过召开村民大会,以村民自治的方式,编制自治+法治+德治正面负面行为清单,并对清单内的每一种行为给予量化赋值,实行加分减分,形成以户为单位的家庭积分。通过这样的运行机制,把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等行为与物质奖励、经济利益、民生政策享受相联结,通过机制服务群众,不断淳化民风。2023年,五村所在地堡子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行走在怀化各乡村,记者发现,不管是人居环境,还是村集体产业,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并且都遵循了一个基本规律:因地制宜。其实,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中,除了上述提到的发展模式外,怀化还探索出了许多好路子,如,辰溪自己家乡自己建的“六自”模式、麻阳遇见美、传播美”网红打卡点模式等。这些模式正在一些村情相同的地方复制延伸开来,在新的地方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