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陕西:让非遗唱出黄河文化的新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陕西省作为中华民族及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伴河而生、绵延相传。
今天,我们跟随陕西台记者曹媛媛、刘洁,一起认识秦腔和韩城行鼓这两个极具陕西黄河文化符号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了解当地如何在保护与传承中,让古老非遗唱出黄河文化新声。
陕西:让非遗唱出黄河文化的新声
正月十五,新开馆半个多月的宝鸡秦腔博物馆四楼小剧场里,座无虚席。
首场演出就一票难求,这让负责人孙晓妮既意外又欣慰。
“觉得现在大家对文化这一块都很重视。秦腔本身就是一个很传统的文化艺术,我们下一步就准备从正常运营以后,尽量保证每一周都能有这种常态化的演出,让市民周周都能有戏看,有地方去看戏。”
秦腔,秦人之歌舞声乐,简单的被称为“秦声”,到了清代才正式有了“秦腔”的称谓,广泛流传于西北五省黄河流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西北地区,生老病死离不开一台秦腔戏,婚丧嫁娶少不了一出秦腔戏。秦腔戏,高亢时如黄河咆哮冲出峡谷,低吟处似黄河展流在千里沃野。
孙晓妮告诉记者,秦腔的最早发源地在西府,现代秦腔的雏形就是西府秦腔,而宝鸡是“西府秦腔”的发源地,被誉为“戏窝子”。
宝鸡市历时一年多,总投资1.47亿元,总建设面积1.2万平方米,建设了陕西省首个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专业性、专题性戏曲博物馆,集展示、挖掘、整理、保护于一体。
“在宝鸡,秦腔的从业人员有近万人,甚至在民间也散落了大量的剧本和秦腔的这些演出道具。我们现在就是把这些收集整理出来,也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保护这些民间的艺术瑰宝,对这项国家的非遗文化进一步传承发展,发展和弘扬西府秦腔悠久的历史文化。”
市场运营部郭倩:“我市首块3D裸眼视频,它的面积呢是133㎡,夜幕降临的时候呢,整块屏幕就是震撼效果。……”
133平方米的裸眼3D大屏、外立面上点状分布构造的脸谱线条、专门设计的脸谱造型、手绘穹顶四周体现了宝鸡文化和秦腔元素,“出将”“入相”秦腔舞台样的大门……博物馆的设计无处不体现着秦腔的文化元素。
整个博物馆共四层,以西府秦腔艺术展为主题,一楼主要展示秦腔的发展历史;二楼从艺术的角度解读秦腔生旦净丑唱念做打,以及8大特技绝活儿;三楼以科技体验为主,多媒体互动体验、VR虚拟展示、结合先进的声光电展示系统,实现了实物展陈和沉浸交互体验的完美结合,并展出收集到的老剧本360本,老剧照116幅,以及大量的老戏服、演出道具等。四楼则是演出的小剧场。
孙晓妮说,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每天都有上千名观众前来参观、打卡,不仅为讲好秦腔故事、传播秦腔文化提供了重要载体,更为陕西戏曲发展、中华文化传承提供了艺术氧舱。
孙晓妮:“下一步我们想把中小学研学课程再深挖一下,另外一个就是最近还在和专业院团想搞戏曲培训班,秦腔旅拍的项目正在筹划阶段。我们秦腔博物馆肯定要成为年轻人的一个打卡点。”
黄河汤汤,孕育生命,也滋养着民间文化。
关中汉子一袭红衣鲜艳如火,令旗挥舞,鼓阵排开,锣鼓齐鸣,强劲铿锵的鼓点如黄河咆哮,气势恢宏……
不久前举办的韩城“村晚”上,国家级非遗项目“韩城行鼓”一经亮相,表演者们骨子里带的精气神,立刻感染了现场所有观众。
位于黄河“几”字弯处的陕西韩城,是黄河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地域形成了“韩城行鼓”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陕西黄河流域文化的代表。
相传元灭金后,蒙古骑兵为欢庆胜利,敲锣打鼓,成为一种军鼓乐。后人将其继承下来,故鼓阵、鼓谱、鼓手的着装都带有蒙古军鼓乐的特色。韩城当地民众沿袭模仿,成为民间鼓乐。流行至今的韩城行鼓鼓点有20多种。
卫大伟:“重复的时候第一遍鼓变,用那个,起大大大……”
卫大伟,国家级非遗项目“韩城行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当地一家企业的活动中心,与锣鼓队的年轻队员们探讨、交流鼓点的新打法,为即将举行的全国性大赛做准备。
“谈行鼓,我觉得就离不开黄河,因为这个地域滋养了一方人的精神,我用了4个字来总结它,一个是动变,曲牌表演连奏的时候,有很多动态的一些队形,演员有一些变化,这个是比别的鼓种多;另外一个是神势,神就是你表现出来那种神态精神,势就是一种势不可挡,粗犷豪迈,西北也好或者说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精神,确实有那种势。”
韩城人是在锣鼓声中长大的。
全市127个村、39个社区都有或大或小的锣鼓队。
卫大伟说,韩城人有一句话叫:热闹不过敲鼓。老百姓在表达丰收、结婚时的喜悦时,都会自发地敲锣打鼓。
“我爷爷就是大鼓里边的主要成员。在陕西,就在龙门的地方都建有庙宇,每一年都有固定的时间去接神,接到村子里以后,然后演三天大戏,接的时候就用的鼓,我就跟着屁股后面跑,那个时候喜欢上了。”
“行鼓在黄河岸边传承了几百年,不能到我们这辈人手里弄丢了。”
1997年,卫大伟进入陕钢集团龙钢公司工作,在他的坚守和推动下,企业先后成立龙钢职工锣鼓队、秧歌队、陕西龙门钢铁职工行鼓艺术团、鼓协、学会,组织400多名教授学员对龙门小学的学生进行行鼓课后辅导。
2020年初,由韩城市文化馆牵头,陕钢集团龙钢公司27名行鼓队队员参与,将古老的行鼓艺术与现代舞蹈表现形式结合,以黄河文化、民族精神为主题,创编了男子群舞《行鼓行》,一举摘得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
韩城市非遗中心主任赵荣:
“政府搭建平台,通过发挥企业的优势,市场化运作,开展各种行鼓活动。另外一个在企业打造韩城行鼓保护基地,开展辅导培训活动,把我们行鼓更加活态地保护传承下来。”
“韩城行鼓正处于传承发展的好时候。”卫大伟说。目前,韩城的专业行鼓队员不下3000人。数十个专业演艺公司,正在探索韩城行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带动群众投身文化产业,用黄河文化铺就一条创新的增收之路。
而韩城行鼓也逐渐从地方走向世界,赴丹麦、英国、俄罗斯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表演,不断扩大黄河文化对外交流“朋友圈”。
赵荣:“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作为黄河流域的儿女,我们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情怀,也有这样一种使命,做好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炼非遗元素,创作系列的优秀文艺作品,然后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开展一系列工作,来加强黄河非遗文化重要的载体和空间保护,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起点新闻记者:曹媛媛、刘洁
供稿单位: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
编辑:刘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