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罗屿港口:“港”通天下“矿”达四海)
3月23日,可载重40万吨的“山东大智”轮靠泊罗屿港口9号泊位。 黄国民 摄
东南网3月2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黄汉业)
天蓝海阔,岸边卸船机高耸,堆场里作业车辆来回穿梭……罗屿作业区位于湄洲湾港东吴港区,2018年投产试运营以来,已形成集铁路、公路、水水中转于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辐射周边省份、长江中下游区域、台湾地区以及日、韩等国家。其中,罗屿作业区对台湾地区铁矿石中转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从破土而生到大潮涌动,从扬帆起航到超级大港,经过多年耕耘,昔日以农渔业为主的落后小岛,已然蜕变成为通达世界的、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铁矿石码头。
货物吞吐量稳定增长
3月23日,罗屿作业区一派繁忙景象,随着嘹亮的汽笛声,40万吨级铁矿石船“山东大智”轮正缓缓停靠罗屿9号泊位,所载铁矿石将被缓缓卸下,经皮带流程送至堆场,之后通过水水中转、海铁联运等方式输送至相应的炼化基地。
水深陆阔、风小潮大、不冻不淤。罗屿港地处莆田市北岸经开区,扼守湄洲湾最深点,是全省首个、全国第6个可靠泊满载40万吨铁矿石船的港口。省港航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罗屿作业区吞吐量达1800多万吨,同比增长23.41%。
吞吐量节节攀升的背后,是港口建设的不断升级。连日来,在罗屿作业区8号、11号和12号泊位工程施工现场,建设者铆足干劲,抢抓进度。罗屿作业区8号、11号和12号泊位工程是省重点项目,于2022年9月开工建设,预计明年底可完工投用。其中8号泊位建设1个30万吨级铁矿石卸船泊位及相应配套设施,设计年通过能力995万吨;11号和12号泊位新建2个15万吨级散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985万吨。
眼下,罗屿港口公司已与巴西淡水河谷等全球铁矿石巨头企业达成合作。
72海里、单程约11个小时,这是台湾运输船只到罗屿作业区的路程。目前,罗屿港口公司与台湾中钢等钢铁企业的合作,涵盖淡水河谷铁矿石混配矿产品以及原矿、冶金煤等产品保税中转等。据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统计,2023年,罗屿对台铁矿石中转量达368万吨,成为台湾钢铁行业在大陆铁矿石中转、储运的重要枢纽节点。
“港口引擎”释放澎湃动力。数据显示,今年1月,罗屿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38.97万吨,创造开港以来单月吞吐量历史新高,实现“开门红”。
智慧港口加速推进
走进远离堆场的港口办公大楼,一间视野开阔的机房,正是码头作业区的智能控制中心。室内高清大屏整齐排列,操作台上有键盘、摇杆控制手柄,在这里,斗轮机司机可以吹着空调,手指轻点按钮,海的那头,货物就能自动装卸。
“罗屿是一座相对年轻的港口,起步晚给了我们后发优势,码头配备智能化皮带流程设备,堆场安装有自动喷淋系统、大型防风网、粉尘监测站等环保设备……矿石码头也能实现‘不见粉尘飞,碧水映蓝天’。”福建省罗屿港口开发有限公司分管技术设备及生产操作的副总经理邹奥青对记者说。
瞄准港口智慧化、绿色化发展,罗屿港加速奔跑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布局的“赶考”路上。
“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将全面提升港口服务的供给质量、效率,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应用深度融合,不断提质增效、解放人力。”邹奥青说。
抢占“智”高点,竞逐“新赛道”,是罗屿港下个阶段的发力方向。今年,港口公司正推动研发岸边机械自动化升级,实现货物装卸、水平运输等环节的全流程自动化作业。
此外,港口还将逐步探索建设数字化堆场,引入AI数字识别技术,码头作业期间,后台可实时反映货物位置、质量,实现智能监控、响应、协同、分析、预警等,促使港口业务全过程“能知、能看、能管、能预测”,引领智慧港口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效益。
春光熠熠,随着无人机视角飞越罗屿港口公司,可以看到港口生活区的大楼屋顶正披上闪亮的太阳能光伏板“外衣”,它们吸收阳光,源源不断转化为电能。这超30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超过80万千瓦时,全部供给港区使用。
继光伏发电项目后,罗屿港口公司又将目光对准风电领域,据测算,自建风电项目可为罗屿作业区提供约年20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2万吨。实现“绿电”自给自足的同时,还有富余电力送往国家电网,进一步打造“零碳”码头。
浪潮奔涌,循环往复。“‘十四五’期间,罗屿港总投资将达到30亿元。我们正努力通过全方位技术改造强筋壮骨,全面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实现低碳化绿色高质量发展,逐步迈入国内一流散货大港行列。”邹奥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