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丨河声:大运河水脉长流 文脉常新 未来更可期)
水脉连着文脉,运河润泽百姓。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是目前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这条奔流了2500多年的大河,见证了吴越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地域性文化的繁荣交汇。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精彩蝶变。自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大运河沿途8个省市,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同时,助力经济转型、文化保护、生态修复在大运河产生叠加效应,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运河两岸,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探索文化引领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10年来,北京的澄清闸、天津的金钢桥、河北沧州铁狮子、河南的惠济桥、山东的光岳楼、安徽的泗水河段、江苏的扬州天宁寺、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浙江杭州的富义仓……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等的这些世界文化遗产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通过各种形式向世人讲述着其背后的大运河故事。与此同时,一座座“上新”的博物馆也成为传播普及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它们也是人文经济学在大运河遗产中的生动实践案例。尤其是作为宝贵遗产,大运河工程所展现的科技价值一直被“古为今用”,其蕴含的兴利、除弊、防患的中国传统水文化思想也始终与社会文明发展实践紧密相连。新时代,在沿线各省市的努力下,这条生生不息的活力水道已经成为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强化“运”的本质,擦亮黄金水道新名片。“河道有水,才能叫运河。”更何况水不仅是城市的血脉,也是城市的灵魂。因此,新时期,各地应重新认识和再定位大运河黄金水道价值功能,依托内河运输功能,以沿线码头、港口等基础设施为抓手,以沿线重点城镇为核心,结合新型城镇化总体布局,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高质量发展新平台。打造多元产业融合带,大力推动城乡融合、一二三产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形成以港运物流为基础,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制造业等为主体的综合产业增长极。打造传统产业升级带,积极引导发展文化创意、低碳旅游、数字技术等新兴产业集聚,用心擦亮公共服务顺畅发达、人文经济健康繁荣的大运河黄金水道新名片。
十年呵护,运河新生。十年来,中国大运河,这条承载着文明、兴盛使命的“黄金水道”,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河道清朗、美景如画、文旅兴旺、产业发达……惠泽八方的中国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精气神”,正在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期待新的十年,沿途各地通过水运和文运的双线发展,让这条千年大运河带动着城市的活力与复兴,更多、更好地造福人民、福泽子孙后代。(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