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徽评:乐见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想转、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难题,近年来,安徽省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加速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技发明从“书架”走向“货架”。(7月7日《安徽日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在一系列法规政策的推动下,并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丰富成果。但总体来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不强,成果转化产业化水平还不高,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步伐还不快。仍有相当数量的科技成果,依然作为“库存”,不能有效发挥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但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技术上的重大革命不会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更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满足新时代社会需要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当前影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一方面,一些科技成果因为缺少第一时间与市场经营主体对接的机会,被藏在“书柜”里束之高阁。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因供求信息失衡,常常“拿着钱找不到卖家”,科技成果供需“两头着急”的状况较为突出。正如一位政协委员所说: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还存在对接机制不畅的问题,“很多高校有很好的创新成果,但是不知道哪些企业迫切需要;企业急需的创新成果,也不知道去找哪些高校对接。”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唯有牢牢牵住科技成果转化“牛鼻子”,才能全力推进以更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跃迁。因此,要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就需要进一步打通转化路上的“堵点”“卡点”,让科技成果更多与企业成功“牵手”,实现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高效对接、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才能让科技成果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上“开花结果”。具体来说,就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应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化绩效为目标的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引导科研人员面向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研发,真正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力求从源头提升科技成果供给的针对性。
其次,强化平台协同,支持企业作为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实现“出成果”和“用成果”有机统一。即通过体制机制,破解科研人员“不敢转”“不会转”难题,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强化成果转化服务保障,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当前,要在积极完善技术交易服务网络、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促进技术要素加速流动的同时,培育一支既了解科技优势,又懂科技创新,对金融和市场也有深刻把握的“红娘”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用最优服务跑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科技创新。新形势下,要确保我国在科技领域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中下得先手棋、赢得主动权,迫切需要率先实现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这也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效途径。(作者 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