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代记者重访看变化|正定:人才活力带来“古城新变”)
7月21日,记者周洁与河北日报原副总编辑吴永华(右)一起重访正定荣国府。 河北日报记者 张晓超摄
从石家庄市区一路向北,越过碧波荡漾的滹沱河,便可望见雄伟的正定古城南城门。城门内,古寺、古塔渐次排开,身着汉服的游客穿梭其间,叫卖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这些年变化可太大了!”7月21日,我们两个年轻记者陪同73岁的河北日报原副总编辑吴永华一起重访正定,一路上他激动地说。
1983年,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推出震动全国的“人才九条”,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仅一年时间,200多名人才落户正定,为当地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1985年1月19日,《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吴永华采写的通讯《习近平的“人才经”》,报道了“人才九条”出台一年多后正定发展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本是正定人的吴永华,为这个稿件在当地采访了两个多月。
来到荣国府,只见载满参观者的大巴车,一辆辆接连不断。
“当年,荣国府在修建过程中,就邀请了许多全国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论证,广泛吸收各方面才智。”吴永华对当时的采访内容记忆犹新,他告诉我们,为了高度还原《红楼梦》中的古建筑群,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中国古建研究所工程师杨乃济都来过。
“正是因为一直重视人才,重视引智,才有了今天的持续火爆。”荣国府景区管理处副主任杜立敏深有体会,这些年来,他们通过引进演艺人才实景演出、邀请电视剧《红楼梦》主演巡游等方式,不断创新文旅消费新场景,打造沉浸式旅游新体验,一直深受游客好评。
如今的正定,旅游早已火出了圈,正成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旅游新热门。2023年,游客量超过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89.04%;旅游收入114.5亿元,同比增长167.34%。
从县城出来,我们沿着河北大道往塔元庄村行去。一路上,绿意盎然的道旁树,银光锃亮的大棚,满脸喜悦的村民……乡村美景如诗如画。
“当年,这边还是大片大片的荒滩,现在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望着车窗外不断掠过的美景,吴永华说。
在村口,我们见到了正在忙碌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尹计平。“这么多年来,咱村发展就是沾了人才的光。”他说,自打2020年起,塔元庄村开始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同福集团合作,打造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村里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
有啥新变化?尹计平掰着手指头给我们细数:“人才来了,活力就有了!我们引进气雾栽培、鱼菜共生等先进技术,建起了塔元庄同福智慧农场。把村里的闲置工厂改建成乡村振兴展馆,上了一条中央厨房自动化生产线。我们还请来国内顶尖研学团队,在村西的小黄楼里办起了同福未来研学营地。”
“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3200万元,比2013年增长了10倍多,村民年人均收入3万多元,日子越过越好了!”尹计平自豪地说。
时至今日,“人才九条”的宝贵经验,仍是正定招才引智的重要遵循。
正定围绕“4+1”主导产业需求,开展“京津高校科技园走进正定”“百名专家正定行”活动;与江南大学等40余家院校以合作科研项目、共建技术创新平台等方式,开展产学研用合作……目前,全县共有绿卡人才4200余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3人、省级77人。
更多的活力正在集聚。顺丰河北数智供应链产业基地、冰峰冷链、杭州晶驰机电……今年上半年,全县共签约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4个,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传承‘人才九条’精神,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正定一定会越来越好!”这是采访结束时,我们心中共同的答案。(河北日报记者 周洁 张晓超)
记者手记
靠得够近,去记录时代
5月1日拍摄的正定县城一角。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从1983年推出《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到1985年推出《习近平的“人才经”》,再到2023年推出《“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人才九条”的实践与启示》,对于“人才九条”的报道,河北日报已经跟踪了40多年。这些报道,让“人才九条”广为人知,也推动着河北新时代人才工作不断前行。作为一名年轻记者,我有幸参与其中,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上世纪80年代,人才短缺是各地面临的普遍难题,正定却敢于冲破藩篱、改革创新,推出震动全国的“人才九条”。河北日报记者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捕捉社会前沿问题,挖掘到这一典型,并持续多年跟踪,让它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人才九条”带来了什么?重访正定,我们找到的答案丰富而生动:是荣国府的火出圈,是塔元庄的好日子,是数字经济的新名片……这里,已深深嵌入“人才”的基因。在重访中回望,我们更能体会到这些报道穿越40多年的影响力,更能体会到“新闻”两字的分量、“记者”肩头的担当。
“一定要蹲下去,只有靠得够近,才能看得够深,才能写出立在时代潮头的好报道。”采访中,河北日报原副总编辑吴永华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新时代新征程,火热的实践等待我们去书写更多新的精彩。(河北日报记者 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