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锦鲤”作为好运的象征,被大家作成表情包和梗图纷纷转发:求中奖、求高分、求升职发财……锦鲤的图像成了大家上网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大热门。
几年后的如今,锦鲤”再次回归热门,源于趵突泉中的几只真·锦鲤。不过它们一改大家熟悉的锦鲤之清秀修长,而是“胖若两鱼”、宛若满料的鸡翅包饭。
大家觉得好笑,戏称其为“猪鲤”——直到国庆假期,趵突泉的保安大叔拎着一只鲤鱼尸体痛心疾首地劝大家“别再往水里扔鱼食”——大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不过工作人员也说:“鱼到底是不是被撑死的,这个我们不敢100%肯定”[1]。
那么,景区的胖鲤鱼之死,有哪些可能的“凶手”呢?
一 ,体胖并不心宽,鲤鱼也脂肪肝
首先要说明,这些看似猪鲤们闲庭信“游”、悠然自得的锦鲤,其身体状态很可能并不好。
早在这次国庆前,它们就因为体型圆滚滚上了多次热搜——足以证明它们很早就处于过度肥胖而不健康的状态。
趵突泉的锦鲤因为太胖了 ,被大家戏称为“猪鲤”,多次上热搜 / Youtube
实际上,锦鲤们一旦吃多一点,体脂变化就会十分显著。
通过对一些鲤鱼苗进行实验,分别投喂占体重3%、3.9%、4.9%和6%重量的鱼食,一个月后分析其体成分[2]。
结果显示,鱼食占身体重量6%的鱼苗体内脂肪最多,其体脂率是投喂量为3%的鱼的1.11倍[2]。
投喂的食物超出锦鲤的维持需求时,多余的能量主要以脂肪形式在身体里积聚[2]。
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小鱼苗尚且如此,那成年鱼可以说是纯纯堆积脂肪了。
实际上对于小鱼苗而言,投喂体重占比3%的鱼食能使其生长率最高,并非多多益善[2]。
图为实验初始四只重量约665g左右的鲤鱼苗;3%的那组长得最多 / [2]
鱼食投喂占身体3%(3% vs 6%)的重量差异,就会给锦鲤的体脂造成显著的区别——那么对于适合繁殖的成年的锦鲤,体重大约1500g,那3%的重量差异也就是不到一两。而对于幼鱼苗,这一差异可能也就几克[3]。
如果遇到国庆长假,别说每天多吃几克、几十克——那直接成鱼儿大快朵颐的盛宴了。
截至国庆假期10月7日的下午两点,趵突泉所在的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共接待游客203.83万人次;而光是10月1日首日下午两点的游客接待量就达到了11.55万人次[4][5]。
中国游客普遍热衷于投喂各地动物。与澳洲游客相比,中国游客更倾向于认为动物有情感[6]。比如面对峨眉山的藏酋猴,支持投喂的游客占比为66.11%,有投喂意愿的占比为55.81%,实际投喂的占比为32.89%[7]。
那么趵突泉每天数十万的游客,若相当一部分人每个人揪几下手中的面包,就不知道要给锦鲤的肚子里填多少脂肪。
大家也许觉得胖点胖点呗,多可爱。但它们的浑圆身体本质上是由于过度喂养而腹部脂肪堆积造成的腹部膨胀,并且可能伴随着颈背处出现驼峰[8]。
图为超重的锦鲤;请注意该锦鲤颈背至头骨尾部处变宽的现象 / [8]
说白了,都是锦鲤们大腹便便的“啤酒肚”,不乏内脏脂肪。
这种肥胖很可能伴随着肝脏脂肪沉积症,也就是鱼类的脂肪肝。若进行医学检查,其肝脏可能呈黄色和斑驳状,并在切开后会变得油腻——肝细胞细胞质中会出现细胞内油滴,整个器官仿佛被油浸泡着[8]。
而这样的肝功能受损引起的代谢失调,会造成整体身体的体质变差,抵抗力下降[9]。
大家看着“猪鲤”们一派祥和、岁月静好,其实它们很可能都是“脆皮锦鲤”,经不起折腾,随便一点“风吹草动”就容易生病甚至死亡。
二 嘴巴吃“面包”,消化系统吃不消
鲤鱼的“胃”因为缺乏胃腺,无法真正履行消化职能,通常学界认为鲤鱼属于“无胃鱼”[10][11][12]。它们依靠肠道消化食物,而肠道内的“消化酶”十分重要,决定了其消化能力[12]。
鲤鱼通过调节不同消化酶的活性来适应进食变化[12]。
鲤鱼本身是杂食性鱼,食肉食草都行。若只喂肉,体内消化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蛋白酶、脂酶)活性会增加;只喂草类的话,消化淀粉和纤维素的酶类活性会增强[12]。
此外,消化道中的负责辅助吸收的粘液细胞,其种类和数量也受饮食类型影响[12]。
可见,鲤鱼的消化酶和消化道细胞是适应了一直以来吃什么、吃多少的进食情况的[12]。
图为鲤鱼的肠前部横切面,肠黏膜表面覆盖着许多吸收细胞 / [10]
合适的锦鲤喂养方式其实很考究。其食物含量大约是31%-33%的蛋白质,4%-6%的脂肪,3%-5%的纤维和9%-10%的水分含量[13]。
且需严控每次投喂时间和食量,一天2次左右(具体视气温而定),成年鱼每天喂鱼、饲料重量占体重1-3%(具体视鱼的体重而定),幼鱼酌情增加——别忘了,3%的差异就会让鱼有显著的体脂区别[3][8][14]。
显然国庆游客的投喂,无论总量或结构,都不可能符合常规标准。在无鱼食售卖的景区,如趵突泉,游客可能用手头的面包和零食投喂,导致碳水和脂肪比例过高、蛋白质比例不足。即便有景区提供鱼食,若鱼食品质不佳、营养不科学,也会出现个别成分超标、总体不均衡现象[15]。
国庆去趵突泉的人确实太多。锦鲤饮食结构剧变,所食数量暴增——好比一个一日三餐健康饮食的人突然嘴不停地胡吃海塞高油高糖食品——体内原本的消化系统就应付不来了。
国庆期间,趵突泉的游客总是摩肩接踵,其中不乏喂鱼者 / Youtube
那么可以想象,锦鲤们的消化道开始“战斗”:一边准备应对新饮食结构的消化酶和消化粘液;一边提高消化效率,赶紧把食物吸收、排出残渣,给新要进来的吃食腾地方[12][16]。
但大餐太多,总有来不及准备、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可能造成锦鲤们短暂的不适应和机体紊乱。
这群胖鲤鱼的身体本就因肥胖比较脆弱、生理机能受损[17],突如其来地给消化系统突然派这么大一个活儿,它们有很大概率身体吃不消而生病。
锦鲤没有牙齿,它们把所有东西都吸进去,再尝试是不是可以吃 / [18]
所以。爱是克制。
三 家被偷了、身体虚了, 原来黄粱一梦
“过量喂食”除了危害锦鲤本身,它还会“借刀杀鱼”——使锦鲤生活的水域水质变差,增加锦鲤生病和死亡风险。
锦鲤对水质要求较高,比如水体透明度(即水的清澈程度)需在30cm左右[14][19],含氨氮量每升低于0.02毫克。溶氧量每升大于4毫克[20]。
过量喂食,不仅会让水浑浊——没吃完的饲料本身就会在水中溶解,还会分解、消耗水里的氧气,让溶氧量降低;鱼儿们在大快朵颐以后拉更多的便便,水体污染严重;还会产生过量的氨氮[13][17][22]。
恶化的水质不仅“直接”让锦鲤更易生病,还会导致鱼的氧化应激,“潜在”地增加患病风险——因为应激时锦鲤的身体释放的激素让它更脆弱,免疫系统难以抵抗感染[13]。
水体透明度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过量饲料投入降低透明度,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使悬浮藻类增多[19][22]。
藻类可能影响水体pH值,引起锦鲤应激反应,且藻类夜间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夜间的水体本身氧气就不充足,水中含氧量再降低,轻则导致锦鲤浮出水面呼吸、食欲不振,重则可能死亡[23]。
藻类能制造“绿水“,过量的话会让鱼儿缺氧、应激 / 图虫创意
可见,藻类太多的危险性不容小觑。为控制藻类、维持锦鲤所在池塘的生态系统,养殖人甚至需挑选遮荫位置,减少日照以抑制藻类生长[21]。
恶劣水质还会给锦鲤带来多种疾病隐患。
比如,过剩饲料悬浮形成黏粒,易使锦鲤鳃部上皮细胞受损,水藻也会粘附于鳃上导致呼吸障碍[9][23]。还比如,池塘淤泥为细菌提供繁殖条件,细菌大量繁殖易引发 “细菌性烂鳃”“细菌性肠炎”“细菌性败血症”[9]。
前述的鱼类脂肪肝也会因免疫系统紊乱、抵抗力下降,更容易被病原体“趁虚而入”,引发上述疾病[9]。
图为细菌感染后锦鲤的一些临床症状 / [20]
养殖池塘中的锦鲤,喂食其实宁少毋多,喂多了养鱼者有诸多烦恼,喂少了鱼也不会饿着,没完全吃饱的锦鲤能以水藻为食,所以压根就没烦恼。而很多养殖建议都明确写着“要控制锦鲤的身材”。
所以,作为不懂行的外来客,还是尊重和配合养殖者摸索出的最合适的投喂方式最好,不打搅、不协助锦鲤放纵失控。
不过,还有一个道理,那就即使天天游泳,管不住嘴的话也避免不了长胖这一必然归宿啊。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24).“网红猪鲤”之死...
[2]OPREA, L., CREȚU, M., & MOCANU, M. (2021). Effects of feeding level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1758) in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 rearing. Scientific Papers. Series D. Animal Science, 64(2).
[3]肖启东 & 景玉磊.(2009).优质锦鲤养殖技术.科学养鱼(04),71+28.
[4]jinan.gov.(2024).期待再相逢 国庆假期泉城文旅精彩收官:30家重点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65.15万人次
[5]jinan.gov.(2024).全市30家景区共接待游客38.73万人次
[6]Packer, J., Ballantyne, R., & Hughes, K. (2014). Chinese and Australian tourists' attitudes to nature, animal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nature-based tourism experiences. Tourism Management, 44, 101-107.
[7]吴艳丽,刘影 & 张晋东.(2024).自然公园游客投喂野生动物的意愿、态度与行为研究——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126-133.doi:10.16246/j.issn.1673-5072.2024.02.002.
[8]Saint-Erne, N. (2010). Diagnostic techniques and treatments for internal disorders of koi (Cyprinus carpio). Veterinary Clinics: Exotic Animal Practice, 13(3), 333-347.
[9]侯永红 & 曹玉莲.(2023).几种鲤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探讨.中国水产(10),79-82.
[10]李兰兰,朱利瑞,张田,周小芳,杜永兴,刘哲... & 康玉军.(2020).虹鳟与鲤鱼消化系统形态和组织学研究.实验室科学(05),18-23+28.
[11]杜佳,徐革锋,韩英 & 牟振波.(2009).鱼类消化道组织学研究进展.水产学杂志(04),56-64.
[12]Zhao, L., Luo, J., Du, J., Liu, Q., Xu, G., & Yang, S. (2020). Study on the adaptability of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to die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Aquaculture Research, 51(6), 2495-2504.
[13]Andrian, K. N., Wihadmadyatami, H., Wijayanti, N., Karnati, S., & Haryanto, A. (2024).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s, 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in Koi fish (Cyprinus carpio var. koi) cultivation. Veterinary World, 17(8).
[14]张秀芳.(2023).锦鲤池塘养殖试验.科学养鱼(10),82-83.doi:10.14184/j.cnki.issn1004-843x.2023.10.030.
[15]臧国莲.(2023).略谈应用不同饲料对锦鲤养殖效果的影响.中国水产(06),65-67.
[16]Bondi, A., & Spandorf, A. (1954). The action of the digestive enzymes of the carp.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8(3), 240-246.
[17]CIFA.(2017).Training programme on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s of fish feed.
[18]Cover, S. Koi Anatomy.
[19]喻臻钰, 杨昆, 罗毅, 商春雪, 赵磊. (2021).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水体透明度反演方法. 生态学报, 41(6): 2515-2524.
[20]Suryadi, I. B. B., Yusa, R. H., Roffi, G. H., & Zahidah, Z. (2021). The performance of Koi (Cyprinus carpio L.) in a circular current container tested against the Aeromonas hydrophila bacteria. World Scientific News, 159, 1-19.
[21]NOAA.GOV.(1998).Using The Bead Filter In Your Koi Pond
[22]Shi, D., Gao, W., Xie, J., Zhang, Q., Li, W., Jiang, J., ... & Lu, Y. (2023). Effects of Different Feed Additives on Growth and Water Quality of Koi Carp.
[23]武焕阳.(2011).锦鲤养殖中应注意的环境因素.现代农业科技(05),329+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