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太阳鸟时评:落实“耕地国策”, 守好“大国粮仓”)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日前自然资源部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一分每一寸都承载着亿万中华儿女的生存与发展,耕地数量的“三连增”,不仅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更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基的稳固。
法治夯基织密安全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举措。从修订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到制定黑土地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法治的力量为耕地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同时,党政同责的全面落实、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以及“田长制”等创新监管模式的推行,共同织密了耕地保护的监管网络,确保了耕地数量的稳步增长。法治的力量是耕地保护的基石。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措施,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确保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然而,耕地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只有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才能确保耕地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吃得更好。
科技赋能提升含金量。耕地数量的增加只是第一步,耕地质量的提升才是关键。在耕地保护中,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近年来,我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同步发力,耕地质量总体呈现持续改善、稳中有升的态势。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耕地平均等级较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技的赋能和生产的投入。科技是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通过加大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力度,我们可以积极探索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同时,我们还应加强耕地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建立科学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为耕地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如此,才能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让大国粮仓的根基更加稳固。
系统施策绘就新蓝图。尽管我国在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面对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依然突出的现实,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一以贯之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通过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等措施,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要推动更多粮田变良田、小田变大田,通过加大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耕地的生产能力和产出质量。同时,积极探索耕地保护和利用的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真正确保耕地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江竹轩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