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理响中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家园:凝聚精神力量)
现代化进程不仅是一场物质文明的极大飞跃,更是一次精神世界的深刻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精神力量的凝聚,增强了向心力、影响力和软实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心剂”。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培育精神力量是对人的主观世界的塑造,从人的角度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灯塔和指南,实现价值的引领,在头脑中建设思想的大厦,还要以文化人,通过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社会主义新文化,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人格,通过发扬中国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精神滋养,凝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奋进力量。
价值引领,培育思想的现代化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有助于增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塑造积极的群体面貌。
观念引导,促进内化于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观的建设是思想的建设,思想是行动的灯塔,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教育应当扮演关键角色,既要注重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也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要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作用,构建系统化、全过程的育人体系,更要注重宣传形式的创新,多样化推行这一项“系统工程”,同时要常态化和制度化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感召力。许多中小学每年都会组织集体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了社会责任感,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那些令人敬仰的人物和他们背后的故事,更能够从中汲取到无尽的力量和勇气,不仅仅收获人生道路的指引,更是进一步建设思想的大厦。
实地践行,实现外化于行。价值理念不仅是人格塑造的原材料,也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在家庭生活中践行、在社会交往中践行、在职业发展中践行、在文化传承中践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有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发展中不仅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也能促进集体的成长与企业的繁荣,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传承中,使其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刘玲琍,以无尽的爱心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为那些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孩子们点亮了希望之灯,用她的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了一片希望的绿洲。33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所教的八十多名孩子中有二十多名考上了大学,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人民教师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境界。
文化自信,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是一个社会的基调,文化给予社会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给予民族深厚的底气和扎实的根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培育生生不息的思想沃土,源源不断的精神长河。
继承创新,践行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首先要守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殷墟博物馆新馆,是首个全面展示商代文明的国家考古专题博物馆,馆内藏有甲骨文、青铜器、玉雕艺术品及马车遗迹等珍贵文物,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探源寻踪的文明魅力,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体现了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为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要守正,还要创新,即要不断开拓进取,勇闯新道路。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能力愈发显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了新的光彩,同时,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对于各种外来的节日或习俗,中国人民都有自己的本土化理解与解读。这种文化现象的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包容性,也是中国人民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接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更在全球文化交流的舞台上独树一帜。
唤醒基因,塑造文化人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致力于产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要能够引领社会风尚,传递正能量,让文化真正融入经济、社会生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要唤醒文化基因,塑造文化人格,在血液中感受到历史的脉动,理解并认同自己所属的文化根源,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自我,不迷失方向。近年来“博物馆热”热度不减,各大博物馆成为中小学暑期研学的目的地,各类有关古诗、古籍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甚至日常的服装也都兴起了“新中式”风,国潮国风成为当代新风尚。传统的元素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再与“正式”“古板”等词汇挂钩,而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它们不再是历史的陈迹,而是成为“潮流”“时尚”的代名词。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也是他们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种“博物馆热”和“国潮国风”的兴起,实际上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于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回归。
精神铸魂,培育人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灵魂,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社会共识,汇聚社会力量,砥砺前行。
坚定爱国主义,奏响爱国旋律。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主题,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也是凝聚精神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所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要追溯其深厚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誓言,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于国家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为我们今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在当代,爱国主义有了更多维的表达,巴黎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们展现的,既是体育精神,也是爱国情怀;扶贫路上,一线工作人员展现的,既是脱贫攻坚精神,也是爱国情怀;沙漠林场上,“地球卫士”们展现的,既是塞罕坝精神,也是爱国情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要立足本国实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爱国主义正是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
发扬时代精神,聚焦时代主题。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灵魂,发扬时代精神,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同时,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主题,这些主题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方向。要对时代的模范和榜样进行凝练和升华,传播事迹、扩大影响力,同时要助力相关文艺创作,对真人真事进行艺术加工,以不同角度切入,多维度展现榜样形象;也要适应市场偏好,形式风格年轻化、展现方式多样化,以青年群体易于接受的手法阐述深刻主题。扶贫剧《山海情》从个体的成长和经历切入,以平民的视角展现国家的叙事,一改以往主旋律文艺作品宣传性大于审美性的特点,不仅让观众了解到扶贫工作的困难与艰辛,更让观众感受到群体的温度、感受到命运的共鸣,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就是对脱贫攻坚精神最好的展现;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以张桂梅校长为原型,展现了张校长创办华坪女高的故事,以最朴实的镜头展现最崇高的信念,以最通俗的方式传递最蓬勃的能量,网友评论:讲述的是艰苦的现实,展现的却是积极和希望。时代精神本就是时代的浓缩和结晶,除了要实现对精华的继承和延续,宣传方式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充实核心内涵,丰盈精神意蕴,聚焦时代主题,占领精神高地。(作者: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师嘉,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