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陕西兑付2024年度奖补资金1.344亿元 2896项科技成果在省内实现有效转化)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冀峰介绍有关情况。
西部网讯(记者 惠璇璇 实习生 贺霞)今天(11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工作情况。会上,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冀峰从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活力潜力、服务效能、生态环境、转化模式五方面介绍了有关情况。
冀峰介绍,在“三项改革”的过程中,陕西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高校、院所、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稳妥推动改革,探索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一院”即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累计培育45家科技型企业,其中7家上市公司。“一所”即西安光机所,投资孵化科技企业512家、总估值6332亿元,其中在陕孵化企业114家、总估值1081亿元。“一校”即西北工业大学,将292项专利技术作价4.9亿元,参股成果转化企业71家,其中2家上市企业、7家省级“链主”企业,通过退出股权获得成果转化收益24.36亿元。“一港”即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与211家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成83个企业主导的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推广科技成果1600余项,在陕孵化企业213家。“一企”即陕西煤化工技术研究院,实施技术攻关与产业化项目600余项,开发高技术产品100余种,实现成果转化收益33亿元。
同时,陕西积极探索高校院所服务地方贡献度评价,省政府分别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签订促进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合作协议,根据三所高校与在陕企业签订的横向科研项目合同实际到账金额、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企业数量及规模等情况,兑付2024年度奖补资金1.344亿元,实现2896项科技成果在省内的有效转化。
“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以参与改革的高校、院所、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提供便利化、高效化、精准化、常态化科创服务,实现了从‘创新主体找资源’到‘为创新主体送服务’的转变。”冀峰称,陕西建立“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形成“每周发布+月度专场”模式,持续优化科技成果同产业转化、金融投资高效对接的路径通道,分类举办高校院所专场路演、重点产业链系列路演、成果路演地市行等活动637场,推介发布项目7530项,累计融资超62亿元,通过“以演代评”方式对落地转化的120个项目给予5533.8万元后补助支持。
同时,以“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为依托,陕西建设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着力满足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对各类资源要素的需求。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服务创新主体30余万次,累计兑现奖补资金12亿元;秦创原网络平台汇集各类数据信息超1100万条,帮助企业解决研发需求3000余项;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各类科创服务机构700余家,服务创新主体9300余家,“e起创”计划累计孵化项目151个、总估值118亿元。
此外,建设18个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一体化部署平台、人才、金融、服务等要素资源,优先承接“三项改革”科技成果,按产业领域集群式转化。建立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双向”快速响应机制,组织对接27次、推介成果及需求115项。
冀峰称,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人才、政策、管理等不同需求,着力推动“政产学研金介云”跨组织协作。策划开放一批重点产业升级场景、前瞻科技创新场景等,布局建设14个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和24个中试基地,落地国家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深交所科交中心西部创新港成果转化服务窗口。
同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增设技术转移转化岗位,将技术转移人才纳入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培育科技经纪人2000余名。咸阳选聘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担任“科技大使”,聚焦本市产业需求,建立校地、校企常态化对接机制,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显示、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转化科技成果200多项。探索“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等方式,以人才为纽带攻克企业重大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发展。
冀峰介绍,陕西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截至2024年9月,在陕私募基金1193只、总规模达到1280.11亿元。面向科技企业需求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吸引金融机构设立17个科技支行或专营机构,推出陕科贷、知产贷、瞪羚贷等70余款科技信贷产品,落地全国首单技术交易信用贷、全省首个“中试综合保险”等。
编辑:惠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