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非遗博物馆搬进社区 “蓝印”传承启新程)
央广网南通12月18日消息(记者杨梦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社区老百姓的认可,要得到社区老百姓的喜欢,这才是活态传承,这才是真正进入到千家万户。”12月17日,在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姚港社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传承基地揭牌仪式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元新如是表示。
揭牌仪式现场(央广网记者 杨梦奎 摄)
当日,南通元新纺织印染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游学基地、南通大学蓝印花布研究院也在此揭牌。仪式上,发布了绞缬、蜡缬、夹缬、彩印花布、蓝印花布五本手工印染技艺专著。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和色织土布工艺分别被列入第一批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是江苏省南通市地方传统染织技艺,其工艺质朴素雅,有着浓郁的乡土民俗风情。
蓝印花布(央广网记者 杨梦奎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头连着优秀传统文化,一头连着时代风向,对于传承民族技艺,传递民族自信,传播优秀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介绍,南通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12项、省级93项、市级148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代代传承,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多年来,吴元新致力于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保护利用,这门古老的技艺在以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努力下,正在被更多人看见。吴元新及“元新蓝”工作团队先后抢救收集古旧传统印染实物遗存6万余件,整理优秀纹样约20万个,荣获252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积极参与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举办蓝印花布技艺相关培训班,共培养来自贵州、云南、四川等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0多位传承人。
蓝印花布(央广网记者 杨梦奎 摄)
“在做好收藏、研究、传承和创新的同时,我认为,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是我们今后发展的一个目标和方向。”吴元新表示。
当天,正在现场学习的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大二学生李德琛说,在学校里,大家只能学习有关蓝印花布的一些理论知识,但是在这个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同学们可以亲自体验刻版、刮浆等环节,对于学习蓝印花布这一技艺会有更生动具体的理解。
“要常态化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冬梅表示,要写好传承保护这篇大文章,打造更多像南通蓝印花布传承基地这样的新文化地标和展示平台;要写好融合创新这篇大文章,创造更多富有创意的产品;要写好薪火相传这篇大文章,确保让传统技艺守得住、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