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农”工作如何从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要”)
为我国“三农”工作的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
12月17日至1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明确提出“四个要”,即要严守耕地红线,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科学指引“三农”工作从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为我国“三农”工作的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
确保粮食安全是发展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稳供。
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当前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面临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用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智慧农业,这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势头喜人,尤其是种子种源、无人机植保、无人农场、大型农机装备、物联网、专用农机装备等农业科技已有广泛应用。我国生鲜物流体系也逐步健全,冷链物流体系也已经完备。农村数字化发展快速推进,农村电商与冷链物流有机结合,“手机变农机,农活变直播”等有效激发了农村活力,城乡资讯畅通,城乡居民即时沟通无边界,农产品进城更为便利。这些都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稳供提供了科技支撑。
乡村富民产业是发展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到了一定阶段,区域协同与区域差异并存,要缩小城乡差距,县域经济是与城市经济形成“内循环”的基础,也是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千万工程”经验让我们看到“乡村富民产业”能带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很大程度改变了传统农村的功能与价值。
县域经济需要找到区域经济的内生动力,把农产品特色转化成“差异化”竞争的商品经济,结合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县域经济要结合城市市场需要,主动融入城市发展;城市也要统筹县域发展,提升县域产业发展规划水平。要践行大食物观,开发出适合城市居民需要的健康食品、生态资源等,多方位满足城市居民向往自然美好生活的需求。
建设和美乡村是当前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千万工程”源于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乡村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美丽乡村体现的是乡村的颜值,和美乡村则体现的是乡村的气质。乡村生活要城市化,乡村文化则要本土化,要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建设要做到宜居宜业,需要学习“千万工程”建设经验,把“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化通道。
和美乡村要做好规划,统筹整合当地各类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农业特色资源;要做好分类指导,形成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可持续性地做好经营;要确保责任到人,资金保障;要先易后难,打造绿色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要繁荣乡村文化、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民风的文明程度。
加强基层党建是治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三农工作始终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这一基本要求。我国乡村正处于建设期,三农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农村社会生态、农村意识形态工作都需要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有序开展。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依然是“小农户”占多数,但已逐步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成为我国农村经济重要的、特殊的市场经营主体。在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需要通过党建引领,带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共同发展。
党建引领不仅体现在党员同志在村集体经济中的带头作用,更体现在繁荣乡村文化、移风易俗中的引领、引导作用。在乡村治理中,需要党员同志发挥奉献精神,始终把“听党指挥,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优势,可以快速全面贯彻党中央的精神指示。在当前世界局势变化过程中,强调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是政治责任,彰显出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决心,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