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飞天网评:小物件撬动文创大产业)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成了不折不扣的“网红”,上市一年卖出14万多件。加上先前大火的凤冠冰箱贴,这些文创产品的大卖,既打开了文化传播的新大门,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连在了一起。
近年来,文创产业正在成为带动就业的重要领域之一。例如,国家博物馆借凤冠冰箱贴走红开发10余款同系列文创,销售总额破千万,直接带动社会就业超千人。再拿天宫藻井冰箱贴说吧,背后是设计、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协同。每个环节都少不了人的参与。博物馆和文创公司合作,不仅带火了一批新兴企业,还让搞创意的、懂技术的、会营销的,各展所长,在这个行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才华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文化与经济交融,文创产业热闹的背后是经济的火热场景。2022年上海文创产业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3%;2024年成都市文创产业增加值突破2800亿元,这不是一组简单的数据,而是产业繁荣的真实写照。做产品需要原材料和印刷包装,卖产品离不开物流和电商。更妙的是,很多人因为喜欢文创,特意去博物馆看看,周边的餐馆、民宿也跟着沾光。相关报道显示,跟着文创去旅游,南浔古镇的游客同比增长63.71%。这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串起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为经济发展添了把旺火。
文创的魅力还在于,它让古老的文化“活”起来了。以前,古建筑文化对普通人来说,更像是摆在高台上的艺术品,可望不可及。现在,一个冰箱贴就能把藻井的精美、古建的韵味带回家,让人们在日常使用中,不知不觉就爱上了传统文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也让民族自豪感悄悄在心里扎根——原来我们的文化这么美,这么近。
文创产业这块蛋糕闻着香,吃着却并不容易。有的地方直接把文物图案印在商品上,既无文化味,也无设计感;有的地方跟风成瘾,看见网红款就照葫芦画瓢,结果不仅地方特色全无,还丢了文化的魂;更离谱的是有些地方只顾开发捞金,忘了保护。
文创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上心。政府得在政策上扶持一把,通过资金引导企业搞创新;企业不能光盯着眼前利益,得把文化根脉护住了,做出拿得出手的“硬货”;作为消费者,既要捧场买账,更要尊重原创,给文创产业的发展厚植土壤。
从凤冠冰箱贴的爆火,到天宫藻井冰箱贴的再次走俏,它们像点点星光,不仅照亮了文创产业的方向,更点燃了年轻一代的文化热忱。Z世代在社交平台晒出藻井冰箱贴,用“国风开箱”视频解码古建纹样等,用行动证明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而是表达个性、连接时代的交流工具。这种“活起来”的文化,既为经济添了把柴,也让民生暖了人心。只要守得住创新的匠心、接得住时代的浪潮,文创产业就能成为文化自信的接力棒,让千年文明在烟火生活中生生不息,让每个普通人都在“日用而不觉”中,触摸到民族血脉里的诗与远方。(高家千)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